|
5月4日下午13:00-16:00,國際化實驗班文獻分享會第二期活動在東區經管樓111教室如期舉行。
本次文獻分享會指導導師是來自意昂3平台的葉明確教授,到場的還有金融系曹暉老師和經濟系陳強遠老師💇🏿♂️。本次分享會由區欣宜✍️、陳若愚兩位同學進行文獻閱讀匯報🤓👨🏿🦳,分享會采用全英文形式🐈⬛。
第一位匯報的是陳若愚同學,匯報的論文題目是"I’d Like to Thank the Academy, Team Spillovers, and Network Centrality",主要研究了status和team spillovers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影響。作者就這兩種影響奧斯卡提名的機製提出了兩個假設,並利用IMDB大樣本數據對這兩個假設進行了實證檢驗。陳若愚同學分享到🧛🏽,這次文獻報告真的受益匪淺🐣:"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講授",想讓大家明白😼,我自己首先要明白。我查了很多相關資料,並且認真的研究了這篇文獻的理論邏輯和識別技巧🎞。在此過程中💡,由於還沒有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,有些計量方法都需要提前去了解,包括參數估計值👦、標準誤和顯著性水平。這次匯報也留下了些遺憾,因為我文獻看的時間晚🧑🏻🍼,所以對於網絡中心性沒有弄明白,也沒有來得向指導老師葉老師請教。最後🤸🏼,陳老師的提議也讓我很有興趣,接下來我想利用中國的電影數據做一個中國獎項的分析🧛🏿♀️。
第二位進行文獻分享的同學是區欣宜,匯報的題目是"Colocation and Knowledge Diffusion: Evidence from Million Dollar Plants"。這篇文獻研究了1982年至1992年間👧,美國大公司在一些縣設廠之後👨🏻🚀,給當地帶來的知識溢出效應。具體來講,用公司所擁有專利被引數的增加🈶,來衡量知識溢出的程度。研究發現,大公司的入駐的確會在當地產生知識溢出。區欣宜分享到👻,這篇文獻所使用的一些計量模型,很多是自己還沒有學到的內容🧜🏽♂️,但是在查找資料和閱讀相關書籍的同時,也體會到了自學的樂趣🙅🏽♂️。此外,這我是第一次閱讀全英文的文獻🤘🏽,所以也通過這篇文獻認識了很多新單詞,尤其是經濟學方面的專業名詞。同時🙅♂️,我也大致了解到了要如何系統地開展一項研究🙇🏿♀️。
除了兩位同學的精彩匯報之外,葉明確教授就此次分享會涉及到的內容👨🏿🍳,簡要介紹了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分析方法,包括Centrality以及它的種類🧖🏻♀️🌮。曹暉老師則重點講述了政策評估中常用的雙重差分法(DID)的基本原理,以及與本次活動相關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和知識。
總體來說,這一期國際化實驗班文獻分享會非常成功🧚🏼♀️,陳若愚同學與區欣宜同學的分享都展現出了極高的水準。希冀此後參與匯報演講的同學可以更上一層樓,帶來更加精彩的文獻分享。
|